1971年,我国首枚实战氢弹空投时卡在飞机上,周总理果断下令,命令他们弃机跳伞,地面人员却发现,飞行员抗命执意将氢弹带回基地…… 杨国祥于1929年10月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小六垄的彝族山村。20世纪30年代的云南,经济落后,战乱频仍,杨国祥的童年见证了民族苦难与抗争。彝族文化赋予他坚韧与勇敢,他常随家人翻山越岭,运送物资,磨砺了体魄与意志。1948年春,他考入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峨山中学,课堂上,教师不仅传授知识,还传播革命理念。杨国祥积极参与活动,成绩优异,同年10月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,迈出革命第一步。1949年12月,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担任团部骡马队指导员,负责组织后勤运输,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。 1950年,新中国急需建立空军,杨国祥报名参选,凭借过硬的文化水平与身体素质,通过层层筛选,于6月进入东北牡丹江航校接受飞行训练。在航校,他每天清晨操练,夜晚复习飞行理论,熟练掌握复杂操作。1951年,他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,随即奔赴朝鲜战场。在朝鲜半岛上空,他驾驶战机与美军展开激烈空战,多次成功规避敌方攻击,击退对手,赢得“彝族雄鹰”与美军口中的“空中幽灵”称号。1952年10月,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庆典,他驾驶战机飞越天安门,机翼划过蓝天,接受党和国家检阅,象征中国空军的力量。 1956年,空军举办全军比武,杨国祥以精准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临场表现夺得第一,获准向党中央汇报,声名更盛。此后,他参与中国首架自主研发战斗机的试飞工作,提出多项改进建议,推动强-5战机的完善。到1971年,他接到投掷中国首枚实战氢弹的任务,凭借此前200余次模拟投掷训练,每次弹着点误差控制在12米以内,奠定了执行任务的坚实基础。他的职业生涯不仅体现个人卓越,也反映了中国空军从无到有的飞跃。 1971年12月30日,西北核试验基地上空晴朗无云,杨国祥身着飞行服,登上强-5战机,机腹下悬挂着中国首枚实战氢弹。12点20分,战机轰鸣升空,直奔罗布泊试验场。13点整,他抵达投掷区域,距离靶心9公里。他稳住操纵杆,机头仰起45度,手指果断按下投掷电钮,期待震动传来。然而,机身毫无反应,氢弹未脱离。他迅速扫视仪表盘,确认操作无误,向指挥部报告:“投放失败,请求应急投放!” 指挥部回应:“同意!”杨国祥调转机头,绕出“8”字形航线,重新进入投掷点。他再次拉杆,机身倾斜,按下应急开关,依然无果。第三次,他启动超应急程序,按钮连按数次,氢弹仍牢牢挂在机腹下。此时,燃油表指针逼近红线,仅剩40分钟飞行时间。指挥部传来周恩来总理的命令:“立即跳伞!”地面人员开始撤离,气氛紧张。 杨国祥却未按指令行事。他低头瞥向油量表,手指紧握操纵杆,果断向指挥部请求:“我申请带弹返航,请清空跑道!”指挥部短暂沉默后,同意撤离。杨国祥调整航向,利用云层风向滑翔,尽量节省燃油。战机因氢弹重量略显笨重,他小心翼翼控制姿态,机身在气流中微微颤动。25分钟后,基地跑道出现在视野中。他降低高度,放下起落架,战机轮胎触地,滑行数百米后稳稳停住。舱门打开,他跃下战机,地面人员奔回,敬礼致敬。杨国祥回礼,声音洪亮:“任务完成!”事后检查发现,投掷失败因推送装置电路短路。 1972年1月7日,杨国祥再次驾驶强-5战机,飞往罗布泊试验场。15点整,他精准操作,机头仰起,按下投掷电钮,氢弹顺利脱离。32秒后,地平线升起巨大蘑菇云,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宣告中国首枚实战氢弹引爆成功。这一成就震慑国际,标志中国核威慑能力的重大突破。举国欢腾,杨国祥的名字载入史册。 1975年,杨国祥晋升为空五师副师长,负责部队训练与作战指挥。1979年,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,他担任代理师长,率部开赴广西前线,指挥空军作战任务,展现卓越领导力。1980年,中央军委任命他为昆明军区空军副参谋长,主管作战与训练,优化部队战备水平,为西南边疆防御作出贡献。 退役后,杨国祥定居昆明,投身国防教育,多次在学校和军营讲述经历,激励青年投身国防事业。他步伐稳健,声音洪亮,分享往事时眼中常闪光芒。2017年3月13日,杨国祥因病逝世,享年88岁。昆明为其树立纪念碑,碑文镌刻其投掷氢弹的壮举,吸引无数人前来缅怀。他的事迹成为中国空军史的璀璨篇章,激励后人传承爱国精神与军人担当。